徠卡BLK360 G1帶您了解影視大片背后的奧秘!
徠卡BLK360 G1與影視舞臺搭建:來自The Third Floor工作室的虛擬制片負責人Casey Schatz將真實畫面和虛擬特效在電影布景中完美融合。
近些年來,攝影機拍攝的人物、布景、環境等真實畫面與和虛擬特效匹配融合得是否完美,已成為影響影視作品最終呈現效果的關鍵因素。Casey Schatz是可視化工作室The Third Floor的虛擬制片主管,也是《阿凡達:水之道》、《權力的游戲》和漫威電影宇宙等項目的合作者。一直以來,他致力于將前沿的視效預演技術運用到實際拍攝中,而輔助這一過程的設備便是徠卡BLK360 G1三維激光掃描儀。
通過徠卡BLK360 G1掃描創建虛擬舞臺和虛擬攝影機,然后模擬出實際拍攝過程中攝影機的位置變化以及舞臺中各物體的運動軌跡,這便是視效預演技術為影視作品拍攝提供的重要服務。
Schatz多年前便開始使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他通過徠卡BLK360 G1獲取影視舞臺現場的點云數據,將其轉換為網格模型,用于拍攝前、后,不同階段的虛擬制片。
“片場的時間非常寶貴。” Schatz說:“徠卡三維激光掃描方案讓我們能夠更加高效地將真實畫面與虛擬特效進行精準匹配。”
在片場,拍攝團隊首先對實景舞臺進行三維掃描,然后掃描現場布景并獲取其與舞臺地標之間的位置關系,從而更好地將演員的位置與攝影機進行配準。
視效預演技術所使用的數據主要是三維網格模型,這些模型的制作離不開徠卡Cyclone Register 360軟件提供的點云成果。Schatz 說:“我能夠在電腦端查看舞臺完整的點云數據,并且輕松訪問舞臺的任意位置,這幫我完成了很多原本無比困難的工作。例如,現在我可以讓索具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電腦旁,與我一同探究索具在舞臺頂部的位置部署,通過數據進行研究測試,找出應對現場安全問題的正確決策。”
這個有線攝像機系統之所以對技術預演頗具挑戰性,是因為它必須在和演員們互動的同時,要安全地避開片場內的道具布景、燈光設備、索具和其他潛在障礙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chatz使用從徠卡BLK360 G1上獲取的數據,將每個實拍場景在建模軟件中做出視覺化參考,然后謹慎精準地計劃好攝像機在其中的位置和移動軌跡。
Schatz對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影視片場的應用前景非常看好。特別是徠卡BLK360 G1,這款小巧便攜且又高效精準的三維掃描設備受到了Schatz的高度贊賞。“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將真實畫面與虛擬特效進行精準匹配。我掃描的越多,人為錯誤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 Schatz告訴徠卡測量人員:“如今我在片場的工作已經離不開徠卡BLK360 G1了。”
更多相關
浙江省第二測繪院應急測繪分院黨支部打造應急測繪鐵軍
浙江省第二測繪院應急測繪分院黨支部是浙江省應急測繪的主力軍。分院黨支部率領全體黨員,長期堅持打造一支能學習、敢吃苦、打硬仗、講奉獻的應急測繪鐵軍,取得不凡的成績,先后獲得中共浙江省直屬機關先進基層...
中緯ZT30R ULTRA全站儀說明書
中緯ZT30RULTRA全站儀說明書用戶手冊本手冊專門針對使用中緯ZT30R ULTRA全站儀的用戶。為了更好的使用,在操作中緯ZT30R系列全站儀之前,請認真通讀本手冊。中緯ZT30...
圖文介紹幾種全站儀測量方法
高程測量 1、儀器任意置點,但所選點位要求能和已知高程點通視。 2、用全站儀照準已知高程點,測出V的值,并算出W的值。(此時與儀器高程測定有關的常數如測站點高程,儀器高,棱鏡高均為任一值,施測...
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的四個測繪地理信息項目
1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國家海島礁測繪重大關鍵技術與應用”“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制圖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
身負兩大“絕活”的中國北斗能超越美國GPS嗎?
10月9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中國將于11月發射定位精度更高的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到今年年底將增至4顆。 2018年前后,中國將完成18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發射,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
CAD視口中的坐標系不見了!怎么辦?
當我們在打卡CAD時,左下角總會有一個坐標系,但是,如果我們的坐標不見了要怎么辦呢?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調出坐標系。CAD中的視口是一個二維的窗口,用于顯示三維模型或布局中的部分內容。視口本身并沒有...
經緯儀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
經緯儀的基本操作步驟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1.**儀器準備**:-將經緯儀安裝在穩固的三腳架上,確保三腳架的三條腿等長且水平。-調整三腳架的高度,使其適應操作員的身高,方便操作。2.**對中...
千尋位置CEO陳金培:為什么時空智能已成基礎設施?
將懸掛在浩瀚宇宙中的衛星定位與導航能力,落地進手機、汽車與小學生書包中,共經歷了六年的艱難探索。 “一波又一波的數字化浪潮除了得益于互聯網、計算網兩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