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TZ05/TZ08全站儀設站定向不一定要在外業完成
RTK與全站儀聯合作業對提高城市測圖的工作效率非常有效,我們會根據外業現場情況,合理選擇測量方式。對于空曠開闊的地區,直接使用RTK測圖。對于地形復雜、建筑物較多的地區,常使用RTK測量圖根點,使用全站儀進行碎部測量,若配合精準高效的PinPoint免棱鏡測距,同樣會擁有高效的測量效率。
“這么多年,真是輸夠了!”
繁瑣的坐標輸入過程
使用全站儀碎部測量,實際上是根據圖根點坐標與全站儀測量的邊角關系計算出碎部點坐標的過程。若能外業只管“測量”,內業完成“計算”,就能大大提高外業工作效率。
與放樣測量不同,使用全站儀碎部測量時,我們需要在圖根點上完成設站定向,而設站定向圖根點坐標又需要來自RTK的采集,這樣我們就必須將RTK圖根測量與全站儀碎步測量區分成兩個步驟,而且外業手工輸入和檢查坐標將會花費大量的時間,難道設站定向一定要在外業完成么?
“只要三步,提高外業效率!”
徠卡TZ系列全站儀實現此操作非常簡單,內業僅需配合徠卡Infinity測量辦公室軟件,只需簡單的三步:
第一步,外業“簡潔”設站。對中整平后,通過徠卡TZ05/08“測量”程序下部菜單的“測站”按鈕一鍵進入測站信息輸入界面,您需要輸入測站點號、測量儀器高,測站坐標NEZ輸入最為“簡潔”的“0,0,0”。
第二步,直接碎部測量。測站信息輸入完成后,直接進入碎部測量采集,您只需要在路過后視點時完成一次后視點的觀測即可。
第三步,徠卡Infinity內業設站。徠卡Infinity軟件新建任務后,導入RTK測量的圖根控制點以及徠卡TZ05/08的XML原始數據。選中外業設站點并右擊打開設站向導,將設站控制點替換成GPS-RTK測量的圖根控制點,并將設站方式從方位角定向修改為后視定向,軟件會完成內業設站的過程,所有的碎部點坐標會根據最新的內業設站結果進行更新。
“有效、實用的城市測圖新方式!”
徠卡Infinity的內業設站形式真正意義實現了與RTK實現同步融合作業,設站向導流程式指導內業設站應用過程,更簡單,更高效。內業設站的方式大大減少外業設站中耗費的時間,增加了有效外業時間的工作效率,同時也適應現代城市測量“邊碎部邊控制”或“先碎部后控制”的測量現狀,是一種有效、實用的城市測圖新方式!
本次介紹的是徠卡TZ05/08的已知后視點內業設站方式,不止于此,徠卡Infinity也可以實現其他徠卡測量全站儀內業設站過程。本次案例我們是導入XML格式的徠卡TZ05/08原始數據實現內業設站的過程,徠卡Captivate全站儀的DBX原始數據與XML具備同樣的原始數據屬性,當然也可以實現相同的內業設站過程。徠卡測量TL產品應用團隊會在后續文章詳細介紹,請大家繼續關注。
更多相關
《GNSS技術藍皮書》發布
《GNSS技術藍皮書》,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概論,交待此書的由來和組成;第二章系列文章的分類與歸總,對于可能技術趨勢進行初步排隊;第三章GNSS技術趨勢分析研究,明確重點發展趨勢,逐個進行剖...
其域靈光L2三維激光掃描儀 有何優勢?
其域靈光L2三維激光掃描儀的核心優勢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近年來在測繪、建筑、工業檢測、文物保護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而其域靈光L2三維激光掃描儀憑借其卓越的性能和智能化設計,成為行業內的優選設備之一。該設備...
無人機應急測繪成績顯著
從前段時間召開的全國應急測繪保障工作暨國家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項目實施啟動會上了解到,“十二五”以來,全國應急測繪保障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提供了及時有力的測繪地理信息保障服務,受到...
中國GIS軟件發展的必經之路是驅動創新
在近日舉辦的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上,科技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做了題為《創新驅動 中國GIS軟件發展的必由之路》的報告。報告回顧了我國GIS軟件創新發展歷程、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
回首改革路 傳承測繪情
他1977年從部隊轉業至江蘇省測繪局測量二隊從事野外數據采集工作,至2015年退休,從事測繪工作近40年;他作為改革開放40年時代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為祖國建設揮灑青春和熱血,為測繪事業奉獻赤子...
從各地“十三五”規劃看新型基礎測繪建設
“十三五”時期是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的關鍵時期。2015年,國家測繪地信局提出新型基礎測繪建設并將其寫入《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經國務院批復,以國函〔2015〕92...
測繪無人機在災害治理中的應用
7月23日晚,老撾南部阿速坡省一座水電站發生潰壩事故,泄出50億立方米洪水,造成26人喪生、數百人失蹤,超過6600名村民無家可歸。正在老撾執行自然資源部所屬衛星測繪應用中心航空航天遙感國際合作任...
千尋位置CEO陳金培:為什么時空智能已成基礎設施?
將懸掛在浩瀚宇宙中的衛星定位與導航能力,落地進手機、汽車與小學生書包中,共經歷了六年的艱難探索。 “一波又一波的數字化浪潮除了得益于互聯網、計算網兩大基礎...